近日,保定市委宣传部组织开展以“把论文写在太行山上”为主题的媒体采风活动。共有20多家中央、省市媒体参加。校党委副书记王英在媒体见面会上,全面介绍了我校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李保国先进事迹的重要批示,坚持太行山道路,弘扬“太行山精神”“李保国精神”,用科技助力乡村振兴,打造太行山农业创新驿站的做法和成效。
采风期间,媒体记者先后到顺平顺农果品现代农业园区、阜平硒鸽实业有限公司、曲阳西旦沟现代农业园区、满城力实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徐水神农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等农业创新驿站进行采访。人民网、新华网、光明日报客户端、中国青年报、农民日报、长城网、冀云客户端、保定日报先后刊发主题报道。
现将人民网《把论文写在太行山上》、中国青年报《河北农大拓展深化“太行山道路”在乡村振兴最前线建太行山农业创新驿站》全文转发。
把论文写在太行山上
(祝龙超 人民网-河北频道)
“现在我们培育的苹果树连过去大树的一个树枝都比不上,这种‘矮砧密植’模式,能够把更多的光合产物分配到果实上,而不是长到树干上,提高了果实产量。”近日,在河北省顺平县大悲乡北大悲村,河北农业大学园艺学院果树专家邵建柱向大家介绍了他们的水果试验示范园。
北大悲村地处太行山浅山丘陵地带。过去,因耕地少、灌溉条件差,粮食作物种植收益低,村民只能靠天吃饭。如今,漫山的苹果树整齐划一,苗木间水肥灌溉管道纵横连接,各种温度湿度检测仪器科技感十足。
河北省顺平县“太行山农业创新驿站”河北农大水果试验示范园。人民网 祝龙超摄
“太行山农业创新驿站”:来了不走的专家
“2012年,我从村里流转了1000多亩山地,搞林果种植,但因没技术、缺经验,砸了很多钱也没听见个响儿。”顺农果品现代农业园区负责人焦金同说。
2017年,保定市委、市政府与河北农业大学正式签订《农业科技创新战略合作协议》,决定通过政府、高校、企业、农民“四方联手”,深化双方合作“六个一”机制,即每个县(市、区)确定一个具有优势特色并能带动全市的主导产业、拿出一笔专项经费、明确一个企业或园区作为产业承接平台、对接河北农大一个专家团队、建设一个科技研发推广中心、培育一批农业科技人才,坚持产业链、学科链、人才链、创新链、服务链“五链合一”的“四六五”服务运行模式,共同打造“太行山农业创新驿站”,走出一条科技助力农业产业发展的新路径。
作为第一批“太行山农业创新驿站”,河北农业大学在政府牵线搭桥下,选中了焦金同的果木园区。有了河北农业大学专家教授的技术加持,凭借科技种植、科学管理,如今这里的林果已达3500多亩,产量达550吨,产值达600万元。昔日的荒山变成了金山银山,也成了附近村民的“聚宝盆”。
“在这干活也不累,干一个月3000多块钱。”在园区干活的村民张联合高兴地说。
水果品质优,便于机械化管理,三年能产果,四年就到盛果期。在河北农大专家教授的精心指导下,采用“矮砧密植”法栽培的果树品种迅速推广,目前仅在保定市,就推广了不下10万亩,带动了更多山区县的林果种植。
“农业创新驿站的出现,改变了以往与农户分散对接送技术的传统模式,真正把政府、企业、专家(学校)、农民拧成了一股绳,形成了紧密的利益共同体。”河北农业大学党委副书记王英说。
河北农业大学副教授李中勇在介绍果树品种特点。人民网 祝龙超摄
“你看这个山上的果园,就是我们一点点开出来的。”每年要来曲阳县西旦沟“太行山农业创新驿站”30多次,一呆就是半个多星期,被山里的太阳晒得黝黑的河北农业大学副教授李中勇说,“六年的时间,光在这里培育的学生就达300人次。”
据介绍,河北农业大学发动15个学院、45个专业、400余名教师,4300余名学生精准对接“太行山农业创新驿站”建设。农业创新驿站引进了很多农业发展新理念、新技术,孕育出“农业4.0”高度智能化管理模式,100多项新技术、新成果率先在农业创新驿站转化落地,科技贡献率达到80%以上,有效推动了农业高质量发展。
“博士农场”:把实验室搬到田间地头
保定市阜平县,一排排鸽舍沐浴在阳光下熠熠生辉。
走进鸽舍,一组组大鸽笼被隔成了一个个小“单间”,每个“单间”里都住着一公一母两只鸽子。鸽子是“一夫一妻制”,在传统模式下,一对亲鸽一般哺育两只乳鸽,是“2 2”的生产模式。在河北农大专家的研究培育下,阜平硒鸽采用了“2 3”的模式,即一对亲鸽带三只乳鸽,产量提高了50%。
“我们正在全力攻克肉鸽产业‘卡脖子’问题及关键性技术问题,让肉鸽的产量和营养价值进一步提升。”河北农业大学教授臧素敏说,她正在带领“博士农场”团队进行不同品种鸽产肉、产蛋、繁殖、抗病等鉴定挖掘、建立育繁推一体化种鸽生产经营模式等工作。
阜平硒鸽健康产业园的鸽舍。人民网 祝龙超摄
如今,阜平硒鸽产业园每年可向市场提供30万对优质肉种鸽,1200万只肉鸽,这里不仅饲养着全国首个通过国家资源遗传委员会审定的肉鸽原种“天翔一号”,还囊括了包括肉鸽饲料加工、鸽粪加工、中草药种植、特色餐饮、观光旅游、食品深加工等在内的一系列产业元素,提供就业岗位2000个。
河北农业大学副教授齐永志在满城区“博士农场”现场授课。 人民网 祝龙超摄
“我们的目标是通过草莓品种杂交,筛查出适合日光温室栽培的新品种,它既具备日韩系品种口感好、产量高的特性,又具备欧美系品种耐运输、抗逆性强的优良特性。”河北农业大学副教授齐永志说。
“保定市为我们博士团队提供了良好的研发和工作条件,企业也为博士开展研发提供了良好的平台。”齐永志说,他们团队正抢抓机遇,紧紧围绕产业发展急需解决的问题开展技术研发。
“博士农场”作为农业创新驿站的延伸,是保定着眼于加快推动传统农业向都市现代农业转型升级的专业化创新创业平台。“博士农场”以博士或博士团队等高层次人才为技术依托,聚焦新品种、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产品,打造农业科技创新要素聚集地、科技成果转化示范园和特色产业发展引领区。
据悉,保定目前已创建51家“博士农场”,其中科研攻关型21家、成果转化型27家和企业孵化型3家。“博士农场”总规模12.95万亩,投资15.58亿元,形成技术标准(规程)61个,培育引进新品种164个,推广先进适用技术80个,申请专利104个,累计培训3.8万人次,带动经营主体1136家,带动大学生就业395人。
农业科技创新是新农村建设和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抓手。6年间,保定各县市、区,特别是贫困地区通过创建农业创新驿站,实施特色产业扶贫,走出了一条科技扶贫的创新之路。农业创新驿站涵盖蔬菜、果品、粮食、食用菌、中药材、苗木、盆景、食品加工、文创农旅等10大类35个特色农业产业,覆盖863个建档立卡贫困村,全市约14万户30万人通过驿站辐射带动实现了脱贫致富。
聚焦15个农业特色优势产业,河北省共创建了300个农业创新驿站,产业类型涵盖粮食蔬菜、果品等36个特色农产品;创建区域涉及全省11个设区市、辛集市、定州市和雄安新区,实现了省域内的全覆盖,发展势头良好。
河北农大拓展深化“太行山道路”
在乡村振兴最前线建太行山农业创新驿站
中国青年报(2023年04月06日01版)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樊江涛 朱洪园 实习生 齐家乐
一端连着刚刚过完120岁生日的河北农业大学,一端连接服务“三农”的最前线,河北农业大学的教师如今走出象牙塔、直达广袤乡村田间地头的路更快捷了。
脚踩油门、手握方向盘,李中勇每年自驾车往返于学校和河北省保定市曲阳县孝墓乡30多次,每次里程200多公里,这名河北农业大学园艺学院80后教师服务的农业创新驿站就在这里。同为园艺学院教师的张鹤,每年往返学校和农业创新驿站的自驾总里程都在1万公里以上。“这条路太熟悉了!”若与张鹤同行前往他对接的创新驿站所在的顺平县大悲乡,即使专业司机也会直呼“跟不上”。
从2017年开始,河北农业大学与保定市签订农业科技创新战略合作协议,打造“太行山农业创新驿站”——在这个政府、高校、企业、农民相互连接协同的高效枢纽,河北农大的师生与农业生产端无缝对接,解决实际问题,推动产业发展。
20世纪80年代,河北农大人在承担被列入国家“六五”重点攻关计划的“河北省太行山区开发研究”项目时,把科技送进农户,把知识献给农民,把论文写在了太行山上,走出了享誉全国的“太行山道路”。
自此以后,“太行山道路”成为河北农大人最为珍视的“标识”。“这个‘标识’不仅概括了师生教学科研的价值选择,还承载着河北农大人的精神气质追求,更体现了农业科技工作者的责任担当。”河北农业大学党委书记申书兴表示,从富起来到强起来,以“太行山”为农业创新驿站命名,正是站在新起点的河北农大人对太行山精神的传承和弘扬,也是对“太行山道路”的拓展和深化。
强国必先强农,农强方能国强。2019年,在河北省委省政府大力支持下,“太行山农业创新驿站”建设经验在全省推广。如今广布于燕赵大地的农业创新驿站犹如燎原星火,照亮了当地乡村振兴的美好前景。
一所高校服务于农业全链条
如何实现给散养鸡“刷脸”,以统计在外“逛吃”了一天的它们是否全部回笼?在位于河北省保定市涞源县的太行山农业创新驿站,第一次听企业负责人孙二东讲述他遇到的难题,即便身为河北农大动物科技学院的禽业教授,陈辉也不免一愣。
作为驿站首席专家的她,很快找来了河北农大信息学院的同事,鸡“刷脸”的难题迎刃而解。“欧洲杯网址的解决方案是基于图像识别技术。”陈辉介绍,通过智能统计安装在鸡棚出入口的设备所拍照片中鸡的数量,就能对鸡群回笼情况心知肚明。
随着“云养鸡”模式在网络销售中受到追捧,陈辉再次向信息学院的“小伙伴”求助。作为“混搭”技术团队,这次他们协同攻关的是让消费者在线认养属于自己的“太行鸡”。
很快,消费者通过手机进入河北农业大学专家开发的“桃木疙瘩农场”小程序,手指轻点便可将整个鸡棚尽收眼底。通过24小时云端直播平台,消费者可以实时观看鸡的生活环境。
每只被认养的太行鸡甚至都佩戴了智能脚环,消费者不仅可以检测到鸡的运动步数,还可以通过扫描脚环上的二维码了解鸡从出生到被屠宰的信息数据。
这个混搭技术团队并没有就此止步。他们再接再厉又开发出识别功能,让定制客户可以从鸡群中找到自己的专属小鸡,观察其位置和长势,提升“云养鸡”的体验感。
身居象牙塔,作为河北农业大学科教兴农中心副主任,周宏宇将目光聚焦“三农”前沿。他注意到,相较于品质的提升和产量的提高,位于产业链后端的品牌打造和高效销售,成了一些地方发展现代农业时遇到的瓶颈。“通过市场端促进农业生产端,就需要相关专业混搭组队、协同技术攻关,破解农业产业链发展中遇到的短板问题”。
通过太行山农业创新驿站,河北农业大学形成了一套对农业产业链从科技研发到生产销售全方位服务的模式。“术业有专攻,通过入驻的河北农大专家团队,创新驿站可与全校的科研技术力量实现对接”。
在周宏宇看来,这不仅得益于这所涉农高校相对齐全的学科设置,更离不开走“太行山道路”已成为每位河北农大人的自觉。
从2017年以来,仅保定市的太行山农业创新驿站建设,就有河北农大15个学院、45个专业的师生参与其中,科技助力13类农业产业,更有300余名青年教师投身驿站工作,4300余名学生在此实习。
一项成果支撑了一方新产业
2021年,在第七届中国国际“互联网 ”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全国总决赛上,河北农业大学的参赛项目《梨想——梨果产业升级助力乡村振兴》拿下“青年红色筑梦之旅”赛道金奖。
在总决赛中做发言展示的正是农业创新驿站成员、团队中的青年代表——河北农业大学园艺学院2017级博士生李刚、2018级本科生于新乐。他们讲述了河北农业大学19名教师和34名博硕研究生、本科生组成的师生团队,10多年间帮扶河北省邢台市威县梨产业实现“从无到有、从有到优”的创业历程。
“当通过无人机俯瞰10万亩现代化梨园的时候,你就会对农业科技工作者‘将论文写在大地’上的豪情有了最直观的感受。”指导教师许建锋告诉记者,参赛主题“梨想”是集体智慧的结晶,“‘梨想’与理想谐音”。
在位于邢台市威县的农业创新驿站,河北农业大学园艺学院教师许建锋是“承上启下”的一代:前有首席专家张玉星教授,后有年轻教师和90后、00后学生。
“农业是一个周期长、见效慢的产业。”许建锋清楚地记得,团队接到了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梨体系“省力化栽培技术与模式”研究任务是在2010年。他们开始探索适用于威县的 “三新四化”栽培模式时,当地棉花产业“一棉独大”,农业生产效益低,农民增收致富难。
而今威县梨产业从无到有,以“三新四化”栽培模式种植梨园近10万亩,“威梨”成为当地区域公用品牌,“吃威梨有威力”正逐渐被叫响。而他们科技攻关的成果已在全国得到推广,目前辐射26个省份,有力推动了中国梨栽培由落后模式向现代化模式的转变。
“一个农业成果支撑了一方新产业。”有大赛评委曾高度评价《梨想》的价值。2017年12月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首次提出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
几年来,通过所服务的太行山农业创新驿站,河北农业大学园艺学院教师张鹤正积极推动经营者将农业从业者的收入更多地与公司效益挂钩,“游说了4年,终于从前年开始实施,并初步达到了效果,但还不够”。
此举是旨在使双方在提质增效基础上实现双赢的农业生产组织形式的探索。这点公司工人都看得到,但在这之外,张鹤看得更为深远:“乡村振兴需要人才,为这些回流人才搭建起承载他们的产业基础尤为迫切!”
一个传统几代师生根扎沃土
从太行山道路一路走来,河北农大人从不缺少身边的榜样。被誉为“太行山上新愚公”的李保国就是其中杰出的一位。这位河北农业大学教授生前曾表示,要想成长为一名农业科技工作者首先要把自己变成农民。
2022年4月24日到9月18日,河北农业大学2021级硕士研究生赵世馨和同学们就在顺平县大悲乡当了4个多月的“果农”。在这里的农业创新驿站,他们经历了苹果树从开花到结果收获的过程。
赵世馨最喜欢的环节是在秋天收获大苹果。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赵世馨特别强调了大苹果的“大”字,尾音拖得很长。
在这期间,她对当地不同品种的苹果都“门儿清”。返校后她和同学们还要在实验室里继续研究从驿站带回的苹果样本。
4个多月的田间劳作让这名女大学生晒黑了。但赵世馨觉得这让自己看起来更接地气。“见多识广的记者来采访时,竟都没能认出我是一名大学生。”说这话时,24岁的她语气中透出些小得意。
作为一门实践性强的专业,农学专业学生的农业实践能力培养是检验高校农学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标准。“现实中的果树不都长得和课本上一样。”陈辉笑着告诉记者。来到对接的农业创新驿站,养殖户遇到的现实问题总能让陈辉脑洞大开。
太行鸡好啄斗,一番打斗,不免掉落一地鸡毛,影响太行鸡销售时的“品相”。如何培育出“乖”一点的太行鸡?就此展开的研究,使这位80后教授拿到了相关国家项目的支持。
正所谓“言传身教”,陈辉带领的本科实习生也在农业创新驿站完成了自己的首个科研项目,开发出的“功能蛋”对眼睛具有保健功能。
做离这片土地最近的人、成为最了解这片土地的人——从“太行山道路”到太行山农业创新驿站,始终是河北农大这所地方涉农高校师生不变的追求。